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经济新闻 > 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究竟是什么意思?-王道是什么意思

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究竟是什么意思?-王道是什么意思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

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最新资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究竟是什么意思?-王道是什么意思》主要内容是王道是什么意思,这里将本章分解为三节如上,下面分节解读。本章可以看成是老子对其无为而治思想的另一个侧面即——**统治,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尤橐龠乎?虚而不屈,动之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里将本章分解为三节如上,下面分节解读。

解读之前,先甩出一个结论:

本章可以看成是老子对其无为而治思想的另一个侧面即——统治的中立性原则的解读。至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大致有三:

1.统治的中立性原则,基于政府统治资源的有限性。

2.特惠的“温柔陷阱”与普惠的“王道”。

3.中立性原则,在与人交往、待人接物、人员管理上大有裨益。

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究竟是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先看原文解读,再来体味这三条。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历代对本章的解读,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这里所提出的“圣人不仁”。为什么?

因为“仁”,几乎是人类基本的价值观:

子曰:“仁者爱人。”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人是社会动物,须互相慈善,才可能合作,才不会人人相争,才不会是零和游戏。而作为当政者,更应该以仁慈为本。

所以,当本章老子提出“圣人不仁”,读来这又是个“毁三观”的观点,让人无法接受。

真的是这样吗?

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在前面说过,老子行文善用的套路在于“正言若反”,从而达到当头棒喝的效果,使人们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老子提出“圣人不仁”,是遵从道法自然的原则,是从“天地不仁”引出来,那么 “天地不仁”是什么意思?

切入点在“刍狗”这个关键词。历代考据家有两种解读:一个版本是“草扎的狗”,先民用做祭品,祭祀以前,对草狗精心伺候,献祭过后,则弃置路旁。

另一个版本是:刍,指的是牛羊等草食性动物,刍狗,分别是指牛羊和狗。这些家畜,有用时细心养着,到时机就杀掉吃肉。

两种解读的具体涵义虽有别,但引申出来的意思却又相同:万事万物,当兴则兴,当灭则灭,纯属“咎由自取”,天地并不怜悯之。所以说“天地不仁”。

但仔细想来,天地果然不仁吗?

歌曲唱道:“……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如此看来,天地并非不仁。

重点是这个“仁”的差异。

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究竟是什么意思?

天地的仁,与人们一般观念中的仁,差在哪里呢?

差在刻意与非刻意;差在主动与被动。

第一,天地对万物的仁慈是被动的、非刻意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夏桀亡。”万物只能主动迎合天地运行规律,天地不可被动屈就万物。西方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而人们一般观念中的“仁”,普遍如儒家所谓统治者对百姓要“爱民如伤”——要像对伤病员一样地精心伺候,满足其各种需求,好比母亲对子女的关爱,要风给风,要雨给雨。

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二,天地的仁慈是无所偏私的,是普适性的,而并非特惠性的。万物都太阳恩泽,却没有给予某些生物特别的关照。森林里各种草、树木,竞争阳光,谁争上是谁的,争不上就死掉了;草原上的野牛麋鹿,谁跑得快谁有生存机会。不可能说有初生小鹿,尚不能走,天地会照顾一下,不让狮子吃掉。也不可能说有只鹿平常跑得贼快,昨晚上不小心崴了脚,跑不动了,请天地仁慈一下,等其伤好再和狮子赛跑。

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究竟是什么意思?

而一般观念中的仁慈,则往往带有特惠、偏爱的成分在里面。比如考察队员遇到此种情况,总是忍不住要出于“不忍人之心”,“偏私”一下。

总之,老子本节的意思,就是要统治者师法天地自然的仁慈,而放弃人世的仁慈。

那么,这有什么道理呢?老子在下一节给出了理由,下一篇我们细说。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