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经济新闻 > 区块链和金融的融合发展研究-金融矿工

区块链和金融的融合发展研究-金融矿工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日期:

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最新资讯《区块链和金融的融合发展研究-金融矿工》主要内容是金融矿工,当前已有一些研究对区块链的发展沿革、技术内涵、特征属性以及场景应用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区块链与金融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区块链会给金融稳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区块链和金融的融合发展研究

随着近年来比特币的火爆,作为其底层技术的区块链技术,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各界都在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刘瑜恒和周沙骑,2017;翟晨曦等,2018)。特别是在金融行业,区块链技术已经成为了FinTech(金融科技)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已有一些研究对区块链的发展沿革、技术内涵、特征属性以及场景应用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区块链与金融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区块链会给金融稳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探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一种破坏性极强的方式提示人们,现行的金融体系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2009年1月4日比特币正式诞生,这也是区块链技术第一次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在世界面前。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比特币的诞生之间有着深刻的经济逻辑和历史逻辑。当前相当一部分区块链经济的研究者认为,比特币的诞生原因在于货币由政府垄断发行,而且政府具有超发货币的倾向,进而导致货币对应价值的不稳定。许多研究也表明,货币因素的确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Österholm和Berger,2008;Roffia和Zaghini,2007;孔丹凤和张成祥,2012;郭朋和吴烨2011)。但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在次贷危机前后,美国的M2与GDP就基本保持了相同的增长速度,即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美国在2008年次贷危机前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货币超发。事实上,高通货膨胀并不是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主要原因,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资产价格泡沫(房地产泡沫)。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产生的直接原因。尽管货币因素对于区块链诞生也起到一定作用,但从现实和中本聪本人的表述来看,货币因素并不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是一个侧面。中本聪对于比特币的阐述是考察其创造比特币初衷的最直接证据。中本聪在比特币创世区块留下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证据——“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其中中本聪对政府在金融危机中进行银行救助的反对非常明显。2008年10月3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援助计划;此后,布什政府还对濒临清盘的金融机构直接注资。2008年9月美联储向国际集团提供了150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尽管与此同时,美国也推出了相应的货币政策,包括前期的降息降准的常规货币政策,以及之后举世闻名的“量化宽松政策”。

区块链技术,简单可以概括为分布式账本与token(通证)的叠加。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基于复式记账法的各自记账方式,并将其变成了社会公共记账。这切中了金融行业的关键问题——信息不对称。传统的金融体系一般是通过引入第三方中介承担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比如说银行、券商、相关商业机构、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从实践发展来看,这些中介服务存在成本高、交易流程繁琐、信任评估效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区块链的发展也离不开传统金融体系的支持。在当前特殊的行业发展背景下,政府对于包括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虚拟货币交易所等高压监管以及数字货币市场,可能进入了中长期的熊市,企业如果想要解决融资或者经济激励等方面的问题,跟传统的金融业实现有效结合是一条必由之路。

因此,区块链和金融应是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的关系,但这种补充背后的逻辑至关重要。本文从金融和区块链的本质出发,总结了传统金融体系存在的固有缺陷,以及区块链技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缺陷进行补充的机制机理,同时也讨论了区块链如何与传统金融体系相结合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以期对二者未来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二、金融与区块链的本质

金融和区块链的发展都具有自身很强的逻辑性。特别是金融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和相对健全的系统。要探究金融与区块链的相互关系,首先要做的就是厘清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金融?什么是区块链?只有透过二者复杂的外表洞悉其内在的本质,才能够厘清二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逻辑。

(一)金融的本质

对于金融,定义概念非常多。“资金融通论”认为,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来融通资金的活动(王绍仪,2002),直译了金融的涵义。“金融产业论”认为,金融是国民经济中与其他产业部门平等的一个部门,是指以经营金融商品和服务为手段、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市场运作为基础的金融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的总称(冉光和,2004)。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金融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现在已经发展的过于庞大了,很多时候与其他的部门相脱离。正因为如此,现在才提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概念。“金融资源论”的核心阐述是,金融是人类社会财富的索取权,是货币化的社会资财;以货币形态表现且具有“存量”形态的,既联系现在与过去、也联系现在与未来的金融存量投入、消耗过程及相应的体制转变(白钦先,2000)。与之有相类似的观点是“信用转让论”。该理论认为,金融“实际上是财产(Property)的借贷或财产的跨时交易活动”(江春,1999)。上述理论从各个方面对金融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但是理解金融还是应当从最根本的功能出发。Merton(1995)指出,现实的金融机构并不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构的功能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一经济功能在不同的市场中可以由不同的机构来行使。根据Merton的研究,金融有六大功能:为货物或服务的交易提供支付系统;为从事大规模、技术上不可分的企业提供融资机制;为跨时间、跨地域和跨产业的经济资源转移提供途径;为管理不确定性和风险提供手段;提供有助于协调不同经济领域分散决策的价格信息;提供了处理不对称信息和激励问题的方案。其中最核心的功能还是对于资源的配置功能。而这种配置是通过资金和信用的融通实现的。这里有两个核心概念,分别为:货币和信用。货币和信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说,金融就是经营与管理货币、信用和风险的行业。

在金融业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直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和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都在这一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Akerlof,1970;Leland和Pyle,1977;Stiglitz,2000)。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由于投资者和被投资者、投资者与融资者所掌握的有关投资标的和交易对手等的信息不一致,因此才有了金融中介存在的基础。此后,按照信息不对称的“事前”和“事后”分类,分别出现了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角度对金融中介作用的阐释。信息不对称作为基础理论,至少在当时很好地解释了金融中介推动“买”“卖”双方对接的基本作用。而在现实中,传统的金融体系也确实是主要依靠引入第三方中介,例如监管机构、银行、证券机构、实体商业机构、各类社会组织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等来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但这种方式是否能够有效运作,取决于中介机构的公信力。这种方式一方面存在着较高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并不够稳定。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作为公信机构的评级公司都给予了次级贷款证券化产品以很高的评级,并导致了市场的错误认知以及对风险的估计不足。总而言之,信息不对称是传统金融业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区块链的本质

区块链可以概括为分布式账本和token(通证)的有机结合。分布式账本广为人知,是区块链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分布式账本是一种通过去中心化、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任何参与到区块链网络的节点,都允许获得一份完整的数据库拷贝。节点间基于一套共识机制,通过竞争计算共同维护整个区块链。任一节点失效,其余节点仍能正常工作。这也就是说,区块链的运行规则是公开透明的,所有的数据信息也是公开的,因此每一笔交易都对所有节点可见。由于节点与节点之间是去信任的,因此节点之间无需公开身份,每个参与的节点都是匿名的,单个甚至多个节点对数据库的修改无法影响其他节点的数据库。区块链中的每一笔交易都是通过密码学方法与相邻两个区块串联,因此可以追溯任何一笔交易。通证是区块链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证来自于英文单词“Token”,曾被翻译为“代币”;后由于认为“代币”的概念过于狭隘,又容易联想到货币发行这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加之“Token”一词的内涵不仅仅限于货币,更有信用内涵的意味,因此才有了“通证”这种翻译,并将其阐述为一种可流通的加密数字资产和权益证明。当前,现实世界的各种权益和资产证明(股权、债券、积分、票据等)都可以用Token的形式来表达。目前看来,Token至少集股权属性(可增值,长期收益可期,升值空间较大)、物权属性(代表使用权,可交付产品或服务)和货币属性(可流通,至少在生态系统内是硬通货)于一身,Token的分配和流通将为组织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不发行通证,但是那无疑将会使得其应用范围和效果大打折扣。通证为链上的各个主体提供了经济激励手段和价值流通媒介。如果区块链系统中没有通证,本质上则更加类似于分布式账本,将无法成为具有生机与活力的自组织。

三、区块链对金融的改进

(一)金融危机的根源

通过对历史上众多次金融危机的回顾,还可以进一步地挖掘金融危机背后的深层次逻辑。以下三个因素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第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传统金融业固有且难以解决的弊病。增长和波动是经济领域两个最核心的基本问题,如果能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经济系统的波动性就会极大降低,从而获得较为稳定的增长。自1932年Fisher首次以“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来解释20世纪的大萧条以来,“过度负债”和“债务清偿”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关键。Tobin(1975)进一步拓展了“债务通缩”理论,将贷款方也综合考虑进了分析框架,逻辑链条拓展为“价格下降-工资和收入下降-债务本金和利息占比提高-所有者权益占比下降-再贷款能力减弱-企业破产和违约-借款人和金融机构流动性遭受负面冲击-进一步的借款萎缩和投资下降”。Minsky(1982,1992)则从资本市场角度将“债务通缩”理论进行了拓展,从资产价格下降的货币价值和财富效应两个渠道论证了债务清偿的“廉价销售”(fire sale)效应。Bernanke等(1989)以“债务通缩”理论为基础,结合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不完善等理论,构建了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模型,发展出通缩自我加强效应的完整分析框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学界对金融危机从债务杠杆角度(Goodhart,2010)、杠杆周期角度(Geanakoplos,2010)及金融周期角度(Borio,2014)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将导致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归纳为债务杠杆、抵押贷款、金融风险认知、融资约束和资产错配等。而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与信息不对称相关。第二,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实际上,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和劳动收入的不平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这一机制中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述:“在资本主义下的雇佣劳动制度中,劳资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劳动者工资既构成生产成本又是有效需求的重要来源。资本家为了提高利润会压低工资,然后导致消费不足。所以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金融危机无法根除。”尽管马克思的观点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但却精辟而严谨地阐述了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机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收入平等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再次成为了学者们讨论的重要问题。

Rajan在2010年出版的《Fault Lines》一书,是对贫富差距与金融危机关系所进行的一个系统性分析。在书中,Rajan分析了美国的状况,认为美国居民从20世纪80年代后就开始通过减少储蓄、增加信贷的方式来应对相对长期收入的下降;贫富差距越大,这种现象就越明显,最终导致了信贷泡沫的产生。许多学者也都支持这一观点(Reich,2010;Kumhof和Rancière,2010;Kumhof等,2012;Galbraith,2012;Palley,2012等)。根据Piketty(2014)的研究,在过去的300年长时间序列数据中,投资回报收益率年均维持在4%—5%,而GDP的年均增长率则保持在1%—2%。资本收益率远高于经济增长率(r>g),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性原因。Kumhof等(2015)还给出了一个分析收入不平等与金融危机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再次论证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投资者的非理性可能会导致金融资产的错误定价,进而引发资产泡沫,严重时还会引发金融危机。事实上,投资者的非理性与信息不对称有着很大关联:投资者无法获得作出理性判断所需要的完备信息。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个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表现为容易扩大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二是投资者群体之间的非理性情绪,主要表现为投资者情绪会互相传染,从而导致情绪偏差的扩大。投资者非理性跟信息不对称具有比较强的关联性:正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和加剧了投资者的非理性。如果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尽管投资者非理性这种现象并不会完全消失,但是会大幅降低。但另一方面,即使不同投资者都得到相同且完全的信息,也会因认知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判断,因而,绝对的投资者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Shiller(1981)指出,股票存在的过度波动很难以传统的理性投资者的理论来解释,这可能预示着“潮流”和对基本面变化的过度反应。在Shiller研究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者开始使用个人行为和偏见的心理学证据,包括前景理论(Kahneman和Tversky,1979)、过度自信(Oskamp,1965)和心理账户(Kahneman和Tversky,1984;Thaler,1985),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进行了解释。Baker和Wurgler(2007)还提出了一个“情绪指数”,并证明其与股票累计回报率高度相关。总而言之,投资者存在非理性的行为和心理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主流观点,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

(二)区块链对金融的改进

在分析了金融体系固有弊病的基础上,本部分将结合区块链的特点,论述区块链如何帮助传统金融体系克服其自身的固有缺陷。 从理论上来讲,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可以极大程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在以往的中心化体系中,交易者在中介机构创造了数据,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无法获得或者使用这些数据,而这些数据则被中介机构或者其他特殊的群体所使用。这就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而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中,所提供的则是一个更自由、更透明、更公正的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发起一笔交易,任何人也都可以并参与验证交易,任何人也都可以同时读取区块链上的所有信息。这就解决了中心化系统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降低了信任成本:区块链技术建立了一种基于机器算法的信任,人们只需要知道哪些区块链上的代码会执行,也不需要担心制度会被破坏,就可以做到互相协作,低成本地构建大型合作网络。事实上,区块链已经与传统金融在很多领域开始实现融合,利用区块链的技术弥补传统金融的短板。比如资产证券化、保险、供应链金融、资产托管、大宗商品交易、贸易融资、银团贷款等领域。金融的不同细分领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以上细分领域对于区块链具有较为合适的行业切入点,适合作为区块链改造金融的先行试点。以供应链金融为例,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较大,但是痛点突出。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大力扶持供应链金融。实际上,供应链金融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普惠金融具有积极意义。当前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发展空间巨大;二是行业痛点明显。行业痛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无法自证偿还能力;二是交易本身真实性难以验证;三是信息相互割裂,无法共享;四是履约风险无法控制。而区块链则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分别解决供应链金融的四个痛点:第一,分布式记账、共识算法可以解决信任问题,时间戳和一些其他机制可以提高可追溯性和防篡改;第二,智能合约可以防范履约风险;第三,信任可沿供应链有效传导;第四,可以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履约效率。

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面临一些局限性,主要是效率较低。目前,典型的区块链相较传统的中心化支付网络,在交易吞吐量上存在很大差距。以比特币为例,它需要10分钟或更长的时间来确认交易,平均交易速率约为每秒4个交易,最高可达每秒7个交易。这样的效率显然太低;同时,其节点之间还有可能存在着延迟,也会制约网络的吞吐量。较低的效率也伴随着较大的资源浪费。按照现在的估计,验证一笔交易需要249千瓦时的电力;而比特币区块链上的矿工,每年要消耗32太瓦时的电力来持续不断地开采出新的块。虽然相对来说以太坊消耗电力较低,但其能量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仍然很大。实际上,如果将维持比特币和以太坊正常运作的电力加起来,足以为新西兰供一年的电力,这无疑是太过庞大的资源消耗。

除此之外,区块链的另一个局限性体现在其潜在的安全隐患上。首先,区块链的上的数据很难被篡改,这是区块链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然而,如果攻击者掌握了链上大于51%的节点,就可以实现对数据的篡改。当然要做到后者并不容易,但并非不可能。另外,区块链分叉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共识机制和安全性的缺失。分叉形成后,原链上的哈希算力仍然存在;但是在无法达成共识分裂产生的硬分叉中,哈希算力被分给两条互相竞争的链,使得链安全级别都降低了,且易受到攻击。

除了上述技术上的难点之外,一个很主要的问题,就是区块链虽然能保证链上的各个节点得到相同的数据,并且这些数据很难被篡改,但是这种技术无法保证上链数据本身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人们对于这种算法的信任是基于“数据本身是真实可靠”这一前提的。而这一前提仍需要其他的一些中介机构来完成。换言之,就需要解决什么样的资产能上链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区块链技术目前无法完全实现去中心化。

四、金融对区块链的改进

上一部分分析了传统金融业的固有缺陷,以及区块链如何利用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帮助传统金融体系克服缺陷。这一部分走向硬币的另一个面:区块链的发展壮大是否需要传统金融体系?资本市场对包括区块链在内的高新科技具有重要作用,无数的案例已经反复证明这一点。金融对区块链的改进,集中体现在资本市场对于高新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在当前数字货币熊市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重要。

区块链行业早期的乱象,比如市场资金疯狂炒作代币、过量资金追逐较少的项目等,在资本市场的历史上并不罕见。资本市场总有这样的趋势,只是这次的主角是区块链。另外,由于代币或通证作为区块链的经济激励和价值流通系统具有较大的炒作空间,就更加引发了资本逐利的原始渴望。

客观而言,数字货币(通证)作为区块链系统的经济激励和价值流通部分,对于区块链行业的发展、社会关注度的提高以及相关企业的融资便利等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关的区块链企业,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政策,严禁ICO等非法行为。对此要有理性的认识。当前各国在区块链领域的竞争加剧,正确引导社会对行业的认知,对区块链行业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如何在不违反政策法律红线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激励和价值流通,是区块链企业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块链与金融科技的其他重要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的一个重要不同区别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主要涉及生产力领域,而区块链除了涉及生产力的发展,还涉及到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对监管层的挑战更大,包括ICO在内的行为对金融稳定和政府铸币权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但是从资本市场对于先进技术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而言,2017年的区块链泡沫与历史上的历次资产泡沫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当前数字货币市场熊市以及政府对于包括ICO、虚拟货币交易等在内的相关业务加强监管的行业背景下,以传统金融支持区块链行业的健康发展,就是金融对区块链的改进。区块链的发展一定要跟传统金融市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ICO等活动被严禁的情况下,区块链行业如何利用传统金融市场实现经济激励和价值流通,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实际上,传统金融市场与区块链融合的主要逻辑,是建立以 Token 作为计价单位或标的资产,但依托区块链外法律框架的主流经济合同。这有赖于Token的类似货币的特征。徐忠和邹传伟(2018)指出,Token 具有若干类似货币的特征:(1)Token 没有负债属性;(2)按同一规则定义的 Token 是同质的,并可拆分成较小单位;(3)Token 在不同地址之间的转让无需受信任的第三方机构;(4)非对称加密可以保证 Token 持有者的匿名性;(5)区块链共识算法和不可篡改的特点可以保证 Token 不会被“双花”(double spending);(6)可以由规则定义 Token 的总量上限和发行速度。这些属性创造了区块链与传统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的可能。

建立以Token为计价单位或者标的资产的经济合同这一逻辑,目前已经越来越清晰。2017年12月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推出了比特币期货合约,对于比特币2017年年末的一波增长以及近两万美元价格大牛市的实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18年8月,据美国主流媒体报道,CBOE非常接近于推出ETH期货,这对于投资者对冲ETH市场风险、实现ETH合理定价,以及提升对ETH投资的信心,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从CBOE推出的BTC期货以及即将推出的ETH期货来看,发展主流数字资产的衍生品市场,是金融救赎区块链行业的另一个重要方向。这从传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便可窥其端倪。传统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远大于于其基础权证的市值。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球GDP总量为77.68万亿美元,已开采黄金(每盎司价格按1275美元计算)总价值为7.7万亿美元,全球房地产市场规模约为217万亿美元,全球各国债务(包括政府债、公司债和个人债)总量约为247万亿美元,全球的股市市值约为73万亿美元,而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至少有544万亿美元的市值。

Token虽然具有诸多类似货币的特征,但是其价格波动性太高,引入加密货币期货也难以平抑其价格波动。很多从业者试验稳定加密货币。稳定币的思路是通过为加密货币设定抵押资产,或根据加密货币的需求动态调整其供给,以实现加密货币价格的相对稳定。稳定币几乎是完全借鉴传统金融市场的理念和操作手法。以当前稳定币里市场份额最大、运作最成熟的USDT为例,泰达币(USDT)是Tether公司推出的基于稳定价值货币美元(USD)的代币Tether USD(简称USDT),发行方称,用户可以随时使用USDT与USD进行1︰1兑换。Tether公司严格遵守1︰1的准备金保证,即每发行1个USDT代币,其银行账户都会有1美元的资金保障。其本质就是一个准备金率为100%的离岸美元市场,保持稳定的方式类似于传统金融市场中的回购操作。在加密货币处于熊市以及美元进入加息周期的背景下,以USDT为代表的稳定币成为了加密货币的避风港。2018年6月,有相关公司对USDT是否为100%的准备金率做过审计。审计结果显示,USDT的准备金率的确为100%。尽管该审计报告的市场认可度并不高,但USDT是不是100%的准备金并不重要,货币市场天生是不透明的,不透明性在很多情况下反而可以提供更好的流动性(Holmstrom,2015)。

除了USDT基于单一法币抵押的方式,还有基于篮子货币抵押的稳定币,其思想来源于SDR。基于金融资产或者数字资产抵押的稳定币,由于其抵押资产价格波动更加剧烈,这种抵押方式一般采取超额准备金。摩根士丹利2018年的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10月,使用USDT进行比特币交易的市场份额不足1%;而到2018年3月,USDT的比特币交易份额已经达到14.2%,到2018年8月,这一数据已接近50%。加密货币熊市之下稳定币的避风港效应非常显著。 另一个金融改进区块链非常明显的迹象是区块链巨头纷纷开始收购传统的主板上市公司或者新三板公司。典型案例有火币并购桐成、Coinbase收购DistributedSystems、Penta收购CCP、Bibox收购ChainCapital、币安收购TrustWallet、Coinbase收购多家证券交易商、Monex收购Coincheck等。区块链企业需要借助传统金融市场进行发展,不仅是从融资等角度的“一时之谋”,而且也是提高公司规范程度和社会形象、加快主流社会认可进程等具行业战略意义的“万世之谋”。区块链作为一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技术,终究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不是只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圈子中。努力被主流社会所接受,是区块链行业的重大历史使命。

五、结论与建议

区块链的出现,实际上是民间对于金融危机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本文从经济角度分析了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互为补充的逻辑。首先,分析了金融和区块链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二者自身固有的缺陷及其互补性:金融存在信息不对称、贫富差距以及投资者的非理性等问题,而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对于解决金融体系固有的缺陷非常具有针对性;而区块链本身在实践上则难以形成有效的经济激励和价值流通,由投资狂热带来的资产泡沫已说明了这一问题,区块链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传统金融体系的支持和规范。基于实体底层资产的STO、主流数字资产的衍生品市场、区块链企业对于上市公司的收购,以及稳定币显著的避风港效应,都显示了这一趋势的必然性。目前,加密货币只有2000亿美元左右的市值,相对于全球房地产市场超过200万亿美元的市值、全球股市超过70万亿美元的市值以及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超过500万亿美元的市值不可谓不小,发展空间不可谓不大。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区块链在价值端和传统金融融合是大势所趋。只有这么做,区块链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文章来源:巴比特 作者:吴桐)

相关阅读

  • 区块链和金融的融合发展研究-金融矿工

  • 百色金融新闻网经济新闻
  • 金融矿工,当前已有一些研究对区块链的发展沿革、技术内涵、特征属性以及场景应用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区块链与金融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区块链会给金融稳定带来什么样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