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编者按
消费金融能够促进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具有特别意义。近年来,随着信用消费习惯的培养,消费金融用户基础得到加强;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鼓励性政策的出台,又使得消费金融参与主体及产品服务不断多元化。新兴的消费金融产品与信用卡有一定的竞争性,商业银行不仅要丰富消费金融相关产品,更要联合银联加强信用卡产品的应用创新,发挥信用卡在消费金融产品中的主体优势。
◆ ◆ ◆
消费金融背景与现状
从市场规模、经济渗透率、参与主体以及产品多样性等方面来看,国内消费金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受居民收支水平提升、信用消费习惯、互联网技术和政策等积极因素的推动,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迈入了快车道。
国内消费金融处于发展初期
BCG(波士顿咨询公司)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2.96万亿元,占比19.2%,包括信用卡2.34万亿元、一般性消费贷款0.62万亿元;在渗透率方面,消费信贷占GDP、贷款总额的比重分别达24.2%和18.8%,同比分别提升2.1%和0.7%;在贷款结构方面,以房产和汽车贷款(80.8%)、中长期贷款为主(79%)。
总体上,国内消费金融行业在规模、结构和渗透率方面均与海外成熟消费金融市场有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经营性贷款偏好、居民消费习惯等有直接关系。不过从趋势上看,信用卡和一般消费贷款等短期类消费贷款已显示出较高的成长潜力,预计到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将增长至30万亿左右,其中,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超过8万亿(信用卡超过5万亿、一般性消费贷款3万亿),占比中国消费信贷总额超过27%,年复合增长率约40%。
国内消费金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2014年,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至21966元(国家统计局)、消费支出增长8.4%至15712元(国家统计局),增速均高于当年GDP的增长率6.9%(国家统计局),而财产和转移净收入增速均高于工资性和经营净收入。与此同时,信用借贷的普及、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使居民的消费习惯逐渐改变。基于信用的提前消费已广泛为消费者所接受,目前对住房、汽车、教育、日常消费等有信贷需求的家庭占中国全部家庭的39.35%,而依托互联网零售、餐饮、旅游等消费渠道的快速发展,80后和90后注重品质、休闲娱乐的消费理念丰富了居民消费行为。
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速。截至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渗透率已逐步增至50.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很多行业已开始对基础设施、消费场景和营销模式进行互联网化改造。业务链条缩短,经营数据丰富,用户覆盖更广、消费场景更多元,消费更具有普惠性。与此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企业经营数据以及商家交易账单等数据进行分析,打造更具普惠性、动态性的互联网征信体系,有效地补充和完善了现有的征信体系。互联网提高了消费金融机构的用户风险评估能力、用户获取产品的便利性。
政策鼓励消费升级。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赖于投资和出口,但也导致经济结构失衡、过度依靠海外市场需求,而个人消费是改善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有效的驱动力。近几年,政府先后出台购置税减征、消费品下乡等补贴政策;银监会在2014年修订《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并在2015年将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各类机构发起和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国务院也先后颁布信息消费、旅游消费、体育消费和养老消费等细分消费领域的《意见》,鼓励各细分行业消费、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更多类型机构参与其中。目前,商业银行是主要的消费金融机构,各银行均已推出个人消费借贷产品;小贷公司针对C端的小额信贷产品的数量少且较分散,据德勤研究报告显示,国内百强小贷公司仅有26家的小额信贷业务比重超过10%;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分为基于互联网的消费金融机构和基于实体门店的消费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包括电商平台、P2P企业和分期购物平台,将逐渐成为带动整体消费金融市场增长的重要新推动力。
◆ ◆ ◆
消费金融的主要产品情况
消费金融的主要产品情况
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是消费金融行业的核心业务类型,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生态的信贷消费场景也成为新的增长点,产品服务创新性强,目标客户更具普惠性。BCG数据显示,国内整体消费金融市场主流利率在6-30%,略高于商业银行有抵押贷款;行业的坏账率在1-10%,相比发达国家2.5-7%波动更大。
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
易观智库数据显示,个人消费贷款是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的主要形式,占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18.4%。“消费贷”要求指定用途,目标人群是具有可持续收入、良好工作背景等条件的优质客户,如公务员、企事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该产品早期由外资银行引入,如渣打“现贷派”,国内股份制银行较早跟进,部分银行还将这一产品形态与信用卡结合,如宁波银行“汇通尊尚卡”含“随心分额度”(消费贷)和“循环透支额度”(普通信用卡)。基于互联网的“线上贷”面向所有个人银行客户,综合央行、第三方征信、银行数据完成在线实时信用评估和资金发放。
信用卡推动了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占居民日常消费交易60%的份额。同时,由于信用卡分期业务可有效利用授信额度且收益率较高,各主要商业银行已开展较为丰富的信用卡分期服务,其手续费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从产品形态来看,信用卡分期业务主要有商户分期、账单分期、消费分期、现金分期等。
此外,实体与线上的对接、打通、融合将是实体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也逐渐促进信用卡支付线上线下业务深度融合。比如,工行“逸贷”能使用存折、借记卡和信用卡在融e购电商进行互联网分期购物、实体签约门店进行线下分期支付;浦发和中信银行推出的“E-GO卡”和“网付卡”是专门用于网上消费的无卡化虚拟账户,关联已持有信用卡后可自由设置信用卡的额度和使用期限。
消费金融公司模式
在欧美、日本等成熟的消费金融市场中,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信用卡三分天下,市场份额近30%。而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包括筹建的公司仅13家,业务模式分为以下两种:“门店贷”模式依托渠道合作商,在实体门店派驻办公人员或柜台,围绕POS终端向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服务,个别公司已在一、二线城市的基础上向中小城市渗透;“线上贷”模式源于专注互联网金融的消费金融公司,其产品服务更具普惠性。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多以“0首付、0利息、0手续费”的优惠政策进行线上线拓展市场。
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
个人用户具有客户数量巨大、客群分散、需求个性化的特点,互联网信贷模式将成为提升个人消费融资服务体验的重要渠道。
电商生态模式。电商生态将逐渐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核心参与主体,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电商生态消费金融交易额达到50亿元,占比互联网消费金融体系30%以上,预计2017年交易额近800亿元、占比超过50%。电商天然与现金流、物流、数据流紧密相连,依托网购和支付业务提供分期购物及小额消费贷款服务;同时,借助其互联网金融、网络零售等领域积累的数据,保证风控环节。
P2P小额信贷模式。P2P个人信贷业务 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2014年增长了19.4倍。P2P平台通常为投资方和融资方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资金应用方向虽有明确要求,但实际无法控制资金使用渠道,风险相对较大;在审批模式上,P2P平台兼顾传统征信系统和大数据信用评估。
分期付款平台模式。目前,该市场竞争激烈,类似于刚起步的团购市场,主要的平台有分期乐、趣分期、爱学贷。这些产品通过将特定分期付款消费金融用户(大学生)与P2P平台对接,将分期付款产品包装成P2P平台的资产,P2P平台再向投资人募资。分期购物平台通常借助设立债权转让平台来构建产业链闭环,转移违约风险、丰富资金来源渠道,并与成熟互联网公司合作,集成具有互联网特征的风控和征信体系,相较传统机构更有效率,但整体较为初级。
◆ ◆ ◆
主要消费金融产品与信用卡的比较
风控审核、服务范围、产品指标差异明显
信用卡的数据来源和审核效率处于劣势。信用卡由各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主导,其风险评估通过人行的个人信贷征信系统和各银行的多年经验积累完成,但银行间数据库不共享。相比而言,基于互联网的消费金融产品由电商生态和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主导,其风险评估多借助自身积累的电商交易、社交、商户经营、金融等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完成信用评估。
信用卡审批周期较长、数字化程度低,相比互联网模式有明显差距。国内19家银行已有14家支持网上申请,不过均需上门或网点的线下办理,2-3周的服务流程包括卡申请与办理、信息录入等人工环节,信用卡额度由银行系统严格打分,包括工作和职位、财产和收入、信誉、年龄、学历等维度。相比而言,基于互联网的消费金融产品则提供无卡化信贷服务,借助数字化分析实现信用评估,短时间即可向申请者发放使用权限和信贷额度。
信用卡服务覆盖人群有限,但受理范围和增值权益是优势。其他消费金融模式新增了海量的覆盖人群,且展现出强劲的消费金融需求。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利用广泛分布的实体门店迅速接触到包括中小城市的中低收入群体,苏宁“0元购”试运行首月直接拉动门店销售3亿元,销售额环比增长300%,其中80%消费者使用分期;电商生态依托购物和支付平台覆盖3.1亿用户,包括大量无信用卡或授信额度低的中青年群体,京东白条用户前后5个月的月均订单提升52%、月均消费金额增长97%,花呗上线20天用户数突破1000万、每天新增用户90万,90后和80后占比达81.5%。相比而言,信用卡覆盖人群较为局限,尼尔森数据显示,国内信用卡市场实际覆盖近2亿用户,人均持卡量为2.3张,且一、二线城市的渗透率明显高于中小城市。
信用卡具有最广泛的消费受理范围。截至2015年底,全国联网商户和POS机分别约1670万户和2282万台(人民银行)同比增长均超过50%,各级城市及农村地区的卡受理环境均进一步完善;同时,国内大部分电商平台也支持信用卡支付,进一步拓宽了受理渠道。相比而言,其他消费金融模式均不同程度受到门店数、服务渠道的限制。
信用卡为持卡人提供了丰富的增值服务,而其他消费金融模式仅具有基本的透支功能。信用卡不仅有营业厅贵宾通道、电话银行专线服务、消费积分兑换等基础增值服务,还享受商户折扣、免费体检、机场贵宾服务、高尔夫免费等差异化增值服务,涉及餐饮、酒店、旅游、购物、保险、休闲等众多行业。据网易财经调研显示,影响信用卡使用的关键因素中,“增值服务和刷卡优惠活动”占比29.3%,排在信用额度高和还款方便之后。
信用卡具有更加优惠的产品指标。根据信贷服务类型的不同,产品设计的指标有所差别:免息贷款关注免息期、授信额度和逾期费率,分期付款关注分期选择和服务费率。
信用卡的免息期和授信额度优势明显,不过逾期费率偏高、产品使用较为复杂。信用卡在最长免息期和平均授信额度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信用卡逾期费用更严格,需缴纳全部金额0.05%/日的利息和滞纳金等费用,而互联网信贷产品仅需缴纳未还金额0.03-0.05%/日的费用;各银行对信用卡还款的账单日、还款日以及日期更改有差异化的规定,用户使用较为复杂,而互联网信贷产品相对简洁易懂,如“花呗”的还款日是确认收货的下一个月的10日。
信用卡的分期费率处于较优水平。各银行对信用卡分期付款的期数和费率有所差异,但相比其他产品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包括3-24期共6种,而“白条”提供3-24期共4种,“花呗”提供3-12期共4种,“天猫分期”提供3-9期共3类,其中3期免服务费,分期购物平台提供3-12期共4种。同时,除了部分消费金融产品采用0利息、0费率等线上和线下市场拓展促销活动外,消费金融公司的服务费率均高于信用卡和各互联网信贷产品。
电商生态和消费金融公司在特定领域对信用卡有替代性
目前,信用卡服务主要覆盖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客户,普遍用于消费者中短期的日常生活,应用范围涵盖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生活服务、文化娱乐、房车销售等众多第三产业的细分行业。
对比发现,信用卡的替代性竞争来自于消费式分期信贷服务,包括具有用户优势和行业相关性的电商网络零售领域、用户优势和地域差异性的消费金融公司领域。由于贷款服务费率明显高于信用卡,现金式信贷服务并不构成系统性替代威胁。
电商生态的潜在替代性来自非信用卡的网购用户。电商生态推出的小额信贷服务将面向更广泛的用户人群,创造出新的信用贷款市场,而信用卡并未实现对该增量市场的覆盖。数据显示,信用卡的用户主体包括55.7%的中高收入者和78.7%的中青年人等高消费频率的优质客户,而多年深耕的电商和支付平台已积累超过3.1亿,具有年轻的低收入消费群体以及强劲消费金融需求的差异化优势;同时,电商信贷0.3-0.5万的授信额度已经能够满足其日常的购物需求,与其申请信用卡后发放的授信额度差距不大。
同时,由于具有信用卡网上购物相似的信用还款功能,电商生态的信贷服务也存在对信用卡已有市场的潜在分流风险。数据显示,电商零售是信用卡重要的使用领域,有69%的信用卡用户会使用信用卡进行网上购物。不过,分流程度目前较为有限,原因是电商信贷在授信额度、免息期和分期费率等核心指标处于劣势,对已习惯于信用卡消费和还款的持卡人没有明显的吸引优势来改变用户习惯。网易财经调研显示,影响信用卡使用的关键因素中,信用额度高占比49.87%,排名首位,但电商信贷产品的平均授信额度均在0.5万元以下。
消费金融公司的替代性来自中小城市和联网用户。新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多采用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合作双方普遍具有海量的线下实体门店或联网用户(如苏宁),为合资公司的消费信贷服务提供先发优势。
在线下领域,三、四线城市是信用卡覆盖较少的增量市场。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信用卡在一、二线城市的渗透率明显优于中小城市,而苏宁和海尔等消费金融公司依托控股方的实体店优势,能够迅速实现广泛的地域覆盖。在线上领域,大量联网非信用卡用户群体是信用卡并未覆盖的增量市场。以招联为例,与运营商和电商的合作将形成与信用卡用户差异化的用户群体,如“好期贷”打通支付宝将引入大量潜在个人用户,“零零花”入驻了联通网上营业厅,大量手机用户可以线上进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购买。
◆ ◆ ◆
商业银行和银联的应对策略
商业银行以史为鉴、应对变化
动态看待潜在竞争风险。新兴消费金融信贷产品多服务于信用消费长尾群体,总体属于消费金融的增量市场,短期内对已有信用卡业务无明显替代性。不过,商业银行需重视并积极布局信用消费的长尾群体,防止长尾效应规模性分流信用卡市场,特别是持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机构在培养用户习惯后整合出比信用卡更强大、综合的产品。
以第三方支付为例。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初期专注于零散的普通消费者,并依附商业银行网关,只提供付款通道,但随着用户和交易量的积累,第三方支付公司向银行业深度渗透并形成竞争态势。一是削弱了银行的支付功能,对其中间业务收入形成替代效应;二是使用自身虚拟网关直接获得个人和企业客户信息,使商业银行潜在客户减少;三是存款和理财投资方面不断分流银行存款、理财产品。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积极创新以满足需求。商业银行应该更强调以消费者体验、客户服务为切入点,推出相应的产品与服务,缩短客户与银行的距离,形成普惠式消费经济。
业务拓展关注互联网化、中小城市化。借助互联网渠道,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信用卡服务。针对信用卡审批周期长、数字化程度低的不足,在三方面进行改进:第一,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借助互联网简化信用卡申请和办理流程,加强实现“在线申请、上门办理”方式,在相关政策完善后逐步升级为“在线申请和办理”;第二,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领域,借助已有电子账户发行“无卡化产品”,丰富信用卡功能的使用渠道,增强信用卡用户的黏性;第三,商业银行还应以开放的姿态尝试与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扩大目标消费群体的覆盖范围,比如,中信银行近日就与京东金融联名发布了具有互联网特征的实体信用卡—中信白条联名卡,针对泛90后的年轻人群,在信用卡的基础功能上,增加了京东白条的功能,同时延长免息期,这可以更便捷地帮助收入尚少、容易月光的年轻人进行债务重组。
拓展中小城市信用卡市场,满足本地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数据显示,商场和超市分别占比信用卡使用的82%和71%,属于高使用频率日常生活消费场所,这同样适用于中小城市,而中小城市又以本地化的非连锁商场和超市为主,商业银行可以与当地较有影响的商超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加强市场教育力度,促进信用卡的应用。
以差异化服务提升内在竞争力。信用卡增长率自2007年起逐年放缓回落,活卡率始终在60%以下缓慢提高,反映出信用卡市场趋于存量饱和状态。因此,信用卡更应重点在深度上“占领”客户生活时间,实现生活化的金融场景,向差异化服务的质量方向转化。
第一,加强发展信用卡分期付款这种新型消费信贷业务,将有效充分利用授信额度,提高信用卡的收益率,实现持卡人、银行和商户共赢的局面。第二,有选择性地与相关行业进行更深入的合作,设立行业服务平台,为信用卡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增值福利。网易财经调研显示,超过70%的信用卡用户并未享受到有效的增值服务。第三,关注细分用户群体的信用卡需求,如针对老人群体的专用信用卡。尼尔森调研发现,一线城市消费者以高达60%的储蓄率位居榜首,40-60岁的一线消费者的储蓄率甚至超过70%,而老年人退休前的消费习惯将直接影响其老年期的消费能力和投资理财观点,针对性改变其消费习惯将在未来显示出巨大的老龄金融市场潜力。
探索独立信用卡公司模式。信用卡业务属于表外业务,其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激励机制更为重要,这与传统银行业务以风险控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并不匹配,不利于培养竞争力。设立信用卡子公司可与母公司实现风险分割,在业务创新和激励机制上享有更多的自主权,积极应对消费金融市场变化。而从社会发展看,中国人均GDP水平已超7000美元,信用卡作为最成熟的消费金融产品,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银联助力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
辅助商业银行网上申卡和权益推广。银联钱包是中国银联自有的增值服务平台。银联可以借助“银联品牌”为商业银行向银行卡消费者提供线上信用卡申请服务,包括快捷安全的申请流程、简洁清晰的权益和积分政策介绍,以丰富商业银行信用卡申请渠道。
基于数据分析的个人征信服务和精准营销建议。银联可利用其庞大的用户和商户群体的交易数据,建立整个银行卡产业的数据库,真正实现银行卡业务的全覆盖。
首先,基于数据库为各商业银行提供基础版数据服务,在申卡时提供个人信用报告,在卡使用时提供运营效率优化方案,在逾期和追讨方面提供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案;其次,为各商业银行提供进阶版数据服务—精准营销,由于银联钱包绑定有更广泛的银行卡用户以及其详细的消费记录数据,银联可以实现各城市持卡人的城市化分类、社区化分类,为商业银行针对某城市或区域的精准营销奠定基础。
吸收互联网等公司作为特许发卡机构。在政策完善后,银联可借助卡组织的身份吸收互联网等公司作为特许发卡机构,以差异化的目标用户、渠道和产品服务为宗旨,丰富信用卡业务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发展。
版权信息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