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理财投资 >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理财杂志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理财杂志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

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最新资讯《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理财杂志》主要内容是理财杂志,就因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呀。文/叶辉去年八九月份的时候,有一条新闻很热:一位归国华侨在1973年存银行1200元。,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

有一句理财广告脍炙人口:

为什么要理财?

就因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呀。

不过怎么理财也是一门大学问,

需要好好研究。

君不见,股市总在割韭菜P2P频频爆雷吗?

血的事实告诉我们:瞎理财也不行。

文/叶辉

去年八九月份的时候,有一条新闻很热:一位归国华侨在1973年存银行1200元,这在当时是一比“巨款”,44年后家人去取时,加上利息一共只有2684.04元。就因他们为没有理财,当年的一笔巨款贬值得“当时可以买套房,现在只能买张床”。财富就像猫一样,你越是对它好它就越温顺,你越对它不好不理睬,它同样也不理你。

一个让人警醒的反面案例

厦门那笔颠覆了人们对银行存钱看法的存款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厦门那位年近六旬的归国华侨陈女士,自6岁起就跟随双亲兄弟姐妹一同回归祖国的怀抱,最终定居厦门。大约在几年前,陈女士的双亲相继去世,她的父亲给她留一张银行存单,说是她叔叔赠与她的。父亲将银行存单给了陈女士,意在让她继承这一份遗产,继承这一笔钱。那张存单抬头写着是“中华人民银行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单”,存入时间为1973年3月20日,存入金额1200元,定存期限为一年,月息2厘7毫。

当年的1200元,在现在要变现的情况下,能取出多少?它的44年利息又有多少呢?在多家银行机构的一同计算下,最终得出的本金+利息合计为2684.04元,而利息是1484.04元。

网友纷纷吐槽:上世纪70年代是计划经济,普通职工工资每月20多元钱。当年,好一点的大米约1角3分钱1斤,猪肉7角钱1斤。当年家里若有12口人,一天只需要1元钱左右的伙食费。也就是说,这1200元,在当年堪称一笔“巨款”。

网友指出,“虽然能取出来还得感谢银行,但我们更关心的是,放在44年前1200元是巨款,如今2684.04元只够吃顿饭”。他们纷纷吐槽:“当时可以买套房,现在只能买张床”。

有人指出1973年的1200元,大概等于今天的30万。另有人拿工资进行计算,认为当时的1200元,相当于现在240万元。

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大家的看法很一致:把钱一直存银行不理财,最后造成这种后果只能怪自己。言下之意,必须要理财,才能保证财富的稳定增长。

设想一下,如果不理财会怎么样?

现在千万富翁很牛了吧?假如一个家庭有1000万元现金,有没有进行财富管理,40年后的区别是什么?结果也许会出乎你的预想。

第一种方案是存一年定期,目前年利率1.5%,40年之后1000万本金可以变成1814万元,利息能赚到814万元。显然,这无法抵御通货膨胀。

如果换成年收益4%的银行理财产品呢?40年后1000万本金可以变成4800多万元,收益有3800多万元。

如果年收益是8%呢?8%是过去10多年公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也是投资信托比较靠谱的收益率,40年后1000万本金能够变成了2亿多元。

再来做一个假设,如果不做任何理财,存银行活期呢?按照目前年利率0.35%计算,1000万元存40年,利息大约是150万元。那40年后,加上通货膨胀的作用,1150万元又还有多少购买力呢?

股神巴菲特一直强调复利滚雪球的魅力。2%,4%,还是8%,虽然收益率看起来差别并不是多大,但是在复利的作用下,几十年之后总金额就会有天渊之别。

20世纪70年代末,“万元户”在是个相当了得的人家。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一个北师大的金融专家经过测算,80年代的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55万元。如果现在有1000万元不进行财富管理,40年后钱以后的购买力肯定也会大大降低,到时候也许不如现在的一个普通家庭。

理财,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资产保值和增值”,其目的是解决钱贬值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应对通货膨胀,自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了。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

中国人理财意识不断提高

相信很多人对路边围墙上的标语还有印象:“存款储蓄,利国利民。”

作为全球第一的储蓄大国,截至2017年5月,央行公布的境内居民住户存款总额为62.6万亿,人均居民储蓄高达4万元。

存款利息不高,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钱存银行?一来因为安全,二来因为很多居民习惯性地喜欢存银行。在几十年之前,居民几乎没有其他的理财手段,存款成了很多人一直以来唯一的财富增长方式,并且形成了习惯。

1981年到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加速发展,国债、股票、基金等新的理财方式相继涌现。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以来,二十年只涨不跌的牛市,让许多人炒房发财。从2005年到2007年,中国遇到了股票牛市,上证综指才能从1000点涨到了6000点,基金为许多不敢卖股票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替代品。不过,2008年和2015年的两次股灾,也教会了很多人什么叫做投资风险。

当前,虽然居民储蓄依然居高不下,但是银行存款或不再是他们最主要的理财手段。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信托等都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2017年,信托资产规模大增,仅3个季度就完成从20万亿至24万亿的突破。同一年,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9.54万亿元,比2016年少增5.06万亿元。

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理财业务,比银行更高的收益吸引着无数普通用户的关注,余额宝在2014年一度达到6000亿元,名不见经穿的天弘基金一下子成为国内最大基金公司,今年一季度末,余额宝的规模甚至达到了1.7万亿。余额宝的火爆,迅速引爆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大爆发。截至2017年年底,公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资产合计超过11万亿元,这一数据比前一年末规模大增2.25万亿元

这些,都说明国人的理财意识已经快速提高,很多人都把自己的财富打理得妥妥的。

不过,北大光华副院长金李教授认为,中国老百姓的钱大量放在投资性房地产和银行存款,未来在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结构上改善的空间有很大。换言之,如果我们做一些适当的优化,是能够做到在风险不增加的情况下平均使得老百姓的财富每年的收入增加1%到2%。这1-2个点的收入,平均一家人相当多了一两个月的工资。

雷太多,瞎理财不如不理财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当很多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瞎理财不如不理财。

近日,中国央行发布《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报告显示,消费者贷款知识、投资知识和保险知识较为薄弱,而对银行卡知识、信用知识和储蓄知识的掌握情况则相对较好。35.27%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非常好”或“比较好”,41.84%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22.89%认为水平较差。消费者对全部金融知识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仅有 59.56%。这也就意味着您的理财方式可能是瞎来的。

2015年的股灾,股市总市值蒸发数十万亿元,人均损失数十万元,而场内配资和场外配资的股民损失尤为严重。有一个说法是,这场股灾让50~60万中产消失。《福布斯》杂志曾预计,中国中产阶层在2014年底会超过1400万人。如果50~60万中产消失,这意味着此轮暴跌已经导致了大约3%的中产阶层消亡。祸根,就是场外配资。也就是说,激进的投资方式,使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翻身。

1:5的配资当时让很多人在快速上涨了中尝到了甜头,但是他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钱不断投入,结果爆仓,1:5爆仓后,1:3爆仓,最后1:1也爆仓,杠杆市场以最血腥的方式收割财富。

除此之外,打着P2P旗号的e租宝非法集资500多亿,做做任务就能轻松赚大钱的钱宝网号称交易金额已经超过了500亿元……大量低水平的金融骗局,依然让很多人上当受骗。归根结底,还是被高收益所欺骗。

招商银行和贝恩资本每年做的中国财富市场需求调研。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预计民间可投资财富总规模188万亿人民币,年化增长的速度超过20%。比如说最大的一块,现金和银行存款,第二大块是投资性不动产市场,第三块是资本市场的产品,包括个人可以购买的股票、债券、新三板等资产。

财富管理的本质,就是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享受越高的收益,就必然承担更大的风险。对于小额投资人来说,可以去博取高收益,高风险下就是失败了也不过是重头再来而已。那么,对于大额投资人呢?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卫濛濛指出,大家在过去可能将财富管理单纯的理解为投资,因此尤为关注投资收益。但是这几年,客户越来越多的注意到财富管理其他的方面,如财产保护、传承、整体财富规划等。她接着用家族信托举了个例子,“传承功能仅仅是家族信托的一个点,而整体规划至少还包括四个方面:企业经营、家庭生活、短期投资理财诉求以及代际传承。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帮客户留足现金去保障现有的生活水平、企业正常的经营,也须考虑投资规划,剩下的长期的资产考虑做代际传承。”

事实上,财富管理就是一场长跑,需要考虑一个人后者一家人后边几十年的生活水平,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保障。因此,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稳定增长的财富,也许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并不需要去博一时收益的高低,在定下“稳定增值”的基调后,像美国人和英国人一样,把钱放到专业的机构打理,也许是上策。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

投资与理财为您打开财富的门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