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理财投资 > 习近平的国企足迹|中船重工:高新技术引领高端装备-中船重工股票

习近平的国企足迹|中船重工:高新技术引领高端装备-中船重工股票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日期:

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最新资讯《习近平的国企足迹|中船重工:高新技术引领高端装备-中船重工股票》主要内容是中船重工股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蛟龙号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典范被提及,这让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全体员工倍受鼓舞。十九大代表、中船重工七〇四研究所军品三部科长李媛在党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为国防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未来五,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蛟龙号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典范被提及,这让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全体员工倍受鼓舞。“我们科研工作者已做好准备为一流军队提供一流装备。”十九大代表、中船重工七〇四研究所军品三部科长李媛在党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为国防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未来五年的前行方向。

2017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船重工首次位列全球船舶企业榜首。辽宁舰、新型核动力潜艇、蛟龙号载人作业深潜器……作为我国海军装备研发制造的主力军,中船重工一直以“为建一流军队提供一流装备”为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此,2016年5月25日,习近平同志实地考察了中船重工七〇三研究所。

习近平的国企足迹|中船重工:高新技术引领高端装备

↑航母“辽宁舰”。 资料照片

拥有行业领先研发及生产水平的七〇三研究所,是中船重工为了实现中国式自主创新,用科研、生产、建设助力中国梦、强军梦而成立的众多科研单位之一。事实上,近年来,中船重工砥砺钻研高新技术脚步一直在加快,其中,作为重要成果的蛟龙号更是我国海洋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从“蛟龙入海”迈向“深海开发”,蛟龙号象征着中船重工在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方面不断探索,凝聚着军工央企科技报国、创新兴国的拳拳之心。

习近平的国企足迹|中船重工:高新技术引领高端装备

↑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资料照片

“未来我们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上来。”中船重工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推动我国水下装备事业的发展。

七〇三研究所:用高新技术引领高端装备制造业

燃气轮机产品技术代表着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高端水平,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这项技术。七〇三研究所,是装备制造业高端产品研发、生产的佼佼者,更是中船重工用创新驱动发展、用技术落实战略的缩影。

根据公开资料,中船重工七〇三研究所组建于1961年,是我国唯一的大中型舰船主动力装置研发基地,主要从事舰船燃气动力装置、蒸汽动力装置、动力传动系统、动力监控系统等专业的研究设计与实验,以及相关产品总装集成供货、部件研制生产等。

七〇三研究所所长林枫介绍说,建所50余年来,七〇三研究所研制了多型舰船用锅炉、汽轮机、燃气轮机、传动等一系列设备和装置及自动控制系统,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级重点科研任务,为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能源动力领域具有很强的研发实力。全所现有从业人员2352人,事业编制职工122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91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112人,高级以上职称517人。

“七〇三研究所一直非常重视研发能力建设。”林枫告诉记者,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七〇三研究所进行了大规模的科研基础建设,建成了开放式大型舰船主动力装置研发中心,包括国防重点实验室、国家级试验站、舰船主动力试验验证平台等。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也相继在该所设立了“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燃气轮机技术研发(实验)中心”“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中心。目前,七〇三研究所已形成了南北两地、有军有民,且以国家级研发中心、国防重点实验室为特征的研发总体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七〇三研究所充分发挥军工技术优势和资源,坚持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用高新技术引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做大做强民品产业。以燃气轮机、节能及新能源、动力传动、控制产品和工程、核电等产业板块为核心,按照专业方向务实推进产业化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燃气轮机产业方面,该所提出了以形成我国自主工业体系为目标的中小型燃气轮机发展思路,明确了我国中小型燃气轮机产业的总体发展路线和方向,获得了国务院、相关部委及专家委员会的一致认可、通过。

“去年,七〇三研究所完成了新签合同34.8亿元,实现产值32亿元,利润2.66亿元,‘十三五’末预计实现新签合同额75亿元,实现产值60亿元,利润5亿元。”林枫说,七〇三研究所下阶段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唯一的大型舰船主动力设备供应商”以及“具有行业话语权的国际一流动力企业集团”。

林枫告诉记者,目前,七〇三研究所正在按照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建设以军为本、军民融合、技术领先、产融一体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高端、高速”的发展策略,建立“市场、研发、产品实现”三位一体经营模式,不断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蛟龙号:不断探求中国“新深度”

在中船重工众多创新成果中,蛟龙号是最为全国人民熟知的“明星”之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潜水器本体、母船及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培训、应用体系等四个方面,在国内仅有600米级载人深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100多家单位连续十余年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解决了7000米大深度耐压、密封、安全技术,可靠水声通信技术,复杂深海环境下精细作业技术等世界性难题,创建了我国载人潜水器深潜作业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由跟跑向领跑的跨越,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大国重器”。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7个,发表论文180篇,制定行业标准两项,获省部级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

“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自2002年6月立项,于2009年开始海上试验。在2009年至2011年成功完成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海上试验后,2012年6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成功突破了7000米。

海上试验结束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先后在我国南海、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下潜,涵盖了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实现了100%安全下潜,作业能力覆盖7000米以浅全球海洋面积99.8%的海域。

自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共成功下潜152次,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船重工集团等多个部委近40家单位参与其中,450余人次参与下潜,参航人员超过1000人次,总计历时517天,总航程超过8.6万海里。

为了中国蛟龙能够入海显神威,中船重工的开发人员付出了无数辛劳。

2002年,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选总设计师时,专家与领导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一位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和著名专家。当时他已66岁,超过了国家863重大专项对总设计师的年龄要求。尽管如此,在徐芑南生命中,潜水器是永远割舍不下的一段缘分,尤其是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更是他多年的心愿,而他的经验和技术也是蛟龙号所需要的。最终,科技部选择徐芑南担此大任,他也毅然挑起总设计师的重担。

他的出马为年轻的科研队伍注入了“强心剂”,一支坚强的科研攻关团队在他周围迅速凝聚起来。经过多年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徐芑南带领的研发团队终于实现了耐压密封、生命支持、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观察导航、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载人深潜器被认为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和制高点,是一个国家综合技术力量的体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瑰丽梦想,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投身于祖国的海洋事业。

“图纸上画过无数遍,脑海里想过无数遍,睡梦里梦见过无数遍,现在终于成真了”。为了这一天,中船重工人倾注了深深的情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七〇二所、七〇一所、七一二所、七二五所、长城电子……这些直接参与项目设计、研制及海试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将同蛟龙号的名字一起载入史册。

军民融合:借助市场的力量

用市场力量来解决军工企业的军民融合问题,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讲到。

胡问鸣表示,目前中船重工民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民品营业收入2292亿元,同比增长25%;民船产业(含海工)营业收入达558.5亿元,同比增长15.2%,占集团总营业收入的19.9%;非船产业营业收入达1733.5亿元,同比增长29.4%。

“中船重工和民企民资的‘军民融合’有三个层面,首先是认识层面,要认识到,军事发展、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应当统筹兼顾,在战略部署、顶层设计的时候就要做好‘军民融合’,第二个层面是资本的融合,第三个则是产品的融合。”胡问鸣说。

胡问鸣透露,中船重工目前在第二个层面上的操作做得比较多。目前中船重工下属多家公司上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拓宽军民融合渠道、探索军民融合机制。

他认为,由于股票市场交易公平、监管严格、体系健全、操作规范,是目前与民营资本合作最好的平台。“我希望能有各种资本进入,为中船重工注入活力,从而推动改革深化,促进创新进取。”胡问鸣相信,不同所有制的合作会是双赢局面。他表示,中船重工将进一步加大资产证券化的步伐,分板块、分业务逐步走向资本市场,在“激活”自身的同时,让普通民众享受改革红利。

“中船重工正在打造产融一体的新局面。”胡问鸣表示,中船重工坚持产业为本,资本为魂,按专业、分版块重组上市取得了突出成效。以产业聚资本,汇资本促产业,中船重工通过资产证券化规范发展混合所有制,开辟资本市场的混改战场,在资本层面实现军民融合。

创新驱动:永远不会停步

面对信息化和机器人革命,中船重工不想错过产业发展机会。在集团内部会议上,胡问鸣不止一次表示,在创新的路上,中船重工的任务很重。

首先是要深入编制集团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路线图,加强集团公司智能制造技术的顶层设计。电子信息产业板块要打破单打独斗和“散弱乱”的现状,握成拳头,优势互补,出击市场。

在过去,中船重工集团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连续获得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优秀企业称号,集团公司2008年到2015年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8.1%,拥有有效专利11820项,其中发明专利5306项。集团在财富世界500强排名连年上升,今年在全球船舶行业入榜企业中排名第一。

未来,仍然要着力突破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重大技术。加快掌握豪华邮轮、核动力破冰船、大型浮动基地、先进海洋科考船、远洋渔船和海上风电安装运维船机器关键配套系统等研发、设计的核心关键技术。早日突破主流船型的节能减排、结构设计等重大技术,并达到日韩水平,满足国内外对绿色、高端智能化传播与海洋工程装备需求。

第二,集团开展的深海空间站关键技术前期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国产化4500米载人作业深潜器已完成海试,成功下潜4534米。同时深海空间站作为我国带动深海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提升经略海洋能力的战略举措,已经被列为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第三,智慧海洋。运用海陆空天潜五位一体的实体信息统筹和居民融合发展,加快突破海洋感知技术、五位一体通信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安全维护技术和应用技术等,推动海洋立体感知网、海洋宽带互联网、海洋大数据处理中心、海洋全维安全管控中心、海洋智能应用中心技术的发展和海洋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海洋感知透明化、联络自由化、数据共融化、制造智能化和产业连动化,提升保护海洋环境、开发海洋资源、拓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等经略海洋的能力。

“除了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也同样重要。”胡问鸣说,中船重工正在积极推进深化激励和分配制度改革,在成员单位经营业绩考核中更加突出目标考核的引领作用和分类考核的精准性,调动并发挥每个单位的增长潜能。“我们在工资总额预算中,对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引进人才及集团公司高级人才的薪酬进行单列,鼓励用人单位引进高端人才,对中国动力及其子企业约860名骨干人员设计了股权激励计划方案,目前正在深化推进。”胡问鸣表示。

在企业整体布局方面,中船重工则将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管理服务需求,积极布局新兴产业,以此引领企业发展的新方向。胡问鸣表示,中船重工将根据我国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特征,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利用集团公司装备、科技、资本等资源能力,创新开发煤油混炼及工程化技术与产业。

“开拓创新、主动布局,才能保持中船重工在我国船舶行业的领军企业地位。”胡问鸣说。

(记者 杨烨 实习记者 黄可欣 北京报道)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