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理财保险 > 高频交易:开启疯狂逐利模式 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股指期货模拟交易

高频交易:开启疯狂逐利模式 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股指期货模拟交易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

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hexun_futures

我们把微信做成了“搜索引擎”,回复关键字即可阅读相应文章。

现已开通品种系列、金融系列、人物系列、交易系列、周末系列。赶快回复“目录”索取吧~

和讯期货

作者: 张帆

首发于新资管,ID:newziguan

编辑:扑克投资家

这是一篇成文于一年多前的稿件,现在看来,其公正全面的解读,依然彰显着它专业的水准。

《Flash Boys》引发业界轩然大波

当《Flash Boys》出版时,当时国内股市处于亢奋,股指期货交易量不断创出交易量新高,其时,国内普通交易者对高频交易讨论还属于理论多于实践。而后来的“伊士顿”事件,则让更多人从“负面角度”了解了高频交易。

破除偏见,公正的看待交易本身,任何违规的交易,不论什么策略,都应该受到处罚,而利用技术手段,提升获利的可能性却不应该受到限制。

引子蛰伏三年之后,美国知名财经作家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新书《快闪小子:一场华尔街起义》(Flash Boys:A Wall Street Revolt)甫一问世,便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如同此前出版的《说谎者的扑克》、《大空头》等书聚焦华尔街中不为外人所知的“肮脏秘密”一样,此次他将矛头直指当下大行其道的高频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HFT)。

也几乎同刘易斯之前的几本书那样,华尔街中各方人士对《快闪小子》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利用不公平的技术优势,高频交易机构快人一步,蚕食交易所回扣,其交易活动严重威胁了市场稳定;而在其他人看来,高频交易只不过是量化交易的一种策略,并无特别之处。同时,高频交易还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提升市场定价效率以及熨平市场波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处一个市场中,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对高频交易有如此迥异的看法?

揭开高频交易操纵市场的“黑幕”?

2003年,加拿大皇家银行(RBC)的资深交易员布拉德·胜山(Brad Katsuyama)被派驻纽约拓展美国市场业务。同传统的华尔街交易员一样,布拉德·胜山每天的工作就是买卖交易证券及各类资产,开盘而做,收盘而息。随着业务的拓展,2006年RBC收购了一家名为卡琳金融(CarlinFinancial)的电子交易公司,而几乎自此开始,胜山的交易员生活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07年的春天,在每日惯常交易中,胜山开始注意到,以往只要输入买价卖价和数量,然后确认就能成交的时候越来越少。而且在很多时候确认交易后,委托单便被淹没在市场中而不能成交。“曾经每天面对的交易屏幕,如今看起来就是个幻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胜山如是说。

当日常交易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时候,胜山不得不求助于就职于卡琳金融部门的同事们。胜山被告知,由于他身处纽约,而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则位于新泽西,两地间的交易信息传输速率太慢,导致更好价位的标的股票被市场中速度更快的人所抢到。而结果就是,交易者要么加价成交,要么交易委托单作废。

以上只是刘易斯在《快闪小子》中讲述的众多真实事例中的一个,而根据刘易斯的描述,现实中的高频交易已经不仅是靠速度优势“抢单”这么简单,其对正常市场秩序的破坏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如果一个个人投资者要购买100000股Intel公司的股票,而这只股票零散分布于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NASDAQ以及BATS等交易场所。在投资者输入了买入指令后,(假如该指令送达至纽交所),而几乎同一时间,高频交易员就能获取这一指令(相当于交易计划已经被高频交易员所掌握),并抢在个人投资者之前购入这只股票。几毫秒之后,高频交易员再将这一股票加价卖给个人投资者。

如同打扑克牌,出牌的同时,牌面信息就已经被对手所掌握。面对强悍的高频交易者,普通投资者几乎没有赢的可能。这也难怪刘易斯在接受一次电视采访时,毫不讳言美国股票市场已经被部分人所操纵,任何拥有股票的人都是高频交易的受害者,“一些人能够提前知道价格走向和投资者的下一步动向,而且这些还是合法的,简直太疯狂了”。

不过,刘易斯的说法也受到了来自高频交易领域内的反击。例如,美国第三大股票交易平台BATS的首席执行官威廉-奥布莱恩(William O’Brien)就表示,“说股市对投资者来说并非公平或安全之地,这一说法是大错特错。尽管他也承认,市场的确存在可以改善的地方,但他同时指出:“只是因为有人使用了技术并因此带来了竞争就对其提出谴责,这样做是不公平的。”

由《快闪小子》引发的关于高频交易是否操纵市场的论争持续不断,但市场监管机构已经开始着手行动加强监管。4月初以来, CFTC、司法部、FBI和SEC纷纷宣布将对高频交易是否涉及内幕交易进行调查。同时,SEC近期还起诉了两家高频交易公司,指控他们在交易中涉嫌非法操纵价格,欺诈投资者。

高频交易的前世今生

如同那句老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业界对于高频交易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不过,一般认为高频交易(HFT)属于程序化或算法交易的一种,是指交易者利用硬件设备和交易程序的优势,快速获取、处理交易指令信息并生成和发送交易指令,在短时间内频繁买进卖出赚取价格差价。

与其他类型的交易方法相比,HFT 的主要特征有:使用超高速的复杂计算机程序,生成、发送和执行交易指令;使用交易所等机构提供的服务器托管和特别信息流服务,最小化信息传递和处理时滞;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建立头寸然后结清;短时间内频繁大量报撤交易指令;不持有大量未对冲的头寸过夜等。

尽管当下市场中高频交易大行其道,但其从发端到现在的历史并不长。有种说法认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程序化交易在美国市场起步的同时,高频交易也同步萌芽。而市场中更普遍的看法认为,高频交易的真正兴起大致在1999年前后。

“高频交易发源于美国并快速成长不是偶然的,主要是十余年来SEC来对美国股票市场监管制度的调整,以及IT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盛立金融软件开发有限公司CEO柳峰就表示,1995年前后是美国市场中交易技术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时期,其标志性事件则是直接入市 (Direct Market Access,DMA)技术的广泛应用。

据介绍,当时美国股票市场的订单大都是间接送入市场中进行撮合,NYSE还是以手工撮合成交为主,NASDAQ市场则是将交易订单转交给做市商,再由做市商决定如何成交,这就导致市场无法真实反映大额订单或者散户的订单。1987年史无前例的“股灾”中,这种落后交易方式“顾大不顾小”(忙于处理大单客户交易指令而无暇兼顾中小投资者)的问题凸显,令中小投资者惨遭重创而饱受诟病。在听取各方意见后,SEC决定加强对散户的保护,其中一项措施便是在NASDAQ 市场中设立小单成交系统(Small Order Entry System,SOES)。作为美国市场中第一个自动成交系统,该系统只能用作客户经纪业务,不能做自营,而且对订单的交易数量和频率也有限制。同时作为唯一的自动成交系统,其快速高效的优点令不少人开始利用这个系统做交易,加上2000年前后互联网经济爆发,越来越多人发现利用SOES交易有利可图而参与其中,日内交易在市场中大量涌现。

到了1997年,随着SEC的委托处理规则(Order Handle Rule)出台实施,意味着投资者的交易可以和做市商的报价同台竞争,做市商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而且催生了众多新型电子交易平台(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ECN)。其中以Island ECN为代表的一系列速度和技术俱佳的电子平台大量涌现,其对美国股市的交易结构产生巨大影响。通过ECN,NYSE、NASDAQ中的做市商们再也盖不住散户的单子了,中小散户的订单能够迅速被整个市场上所看到,这就导致做市商很可能得不到最利己的价格成交。低廉的交易成本和快速的交易速度席卷美国市场,ECN对交易量增长的滚雪球效应显现,客户也从初期的日内交易者迅速蔓延至机构投资者中。

“当时ECN的势头发展之快,不仅对NYSE 、NASDAQ产生了强烈冲击,同时也对华尔街大投行的机构投资者服务形成挑战。”柳峰告诉记者,当时不过短短几年光景,两家大交易所的市场统治地位就几乎不保。处于被逼无奈也是为了顺应电子化交易潮流,NASDAQ收购了Instinet公司(Island ECN已被Instinet并购)和BRUT ECN, 并将原来Island ECN 的交易平台作为主要基础平台;NYSE则收购了ARCA ECN (ARCA此前合并了STRIKE ECN 和REDI)。“在完成对一系列ECN的并购整合后,表面上似乎又回到了NYSE与NASDAQ两分天下的格局,但整个市场的基础——成交撮合方式已经脱胎换骨了。”柳峰说。

有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后的最初几年,高频交易占美国股票市场交易量不过10%左右。SEC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表明,美国股票市场上高频交易的日均交易量占总日均交易量的50%以上。而根据市场研究机构TABB Group的数据则显示,2005年-2009年间,美国股票市场中高频交易量所占份额已经从21%猛增到2009年的61%。而在期货市场中,2009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公开资料显示,期货市场交易超过一半以上属于高频交易。另据电子经纪商系统(Electronic Broking System,EBS)统计,外汇市场上根据币种的不同,高频交易占比在60%-80%之间。

作为传统卖方的华尔街大投行也在积极调整应对,在ECN的低成本竞争压力下,大投行们也被迫降低对机构客户的经纪业务成本,提升效率和附加值。在此背景下,算法交易开始流行起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算法也从初期简单、粗放逐渐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应用越来越复杂,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以瑞信银行的AES(Advanced Execution System)为代表,就是当时交易算法系统中的佼佼者。

“市场结构和交易机制的急剧变化,原来的日内交易员,以及传统的场内交易员也在寻求转型。”柳峰告诉记着,随着当时网络泡沫的破灭,以及市场开始实施百分位报价改革,交易的买卖价差缩减,日内交易的盈利也大不如前,多数日内交易员和日内交易公司退出了。但也有小部分日内交易公司留下来,开始利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日内交易。这些公司最早的交易策略,基本上是用电脑做原来手工做的日内交易。其中,一些类似于市场做市商的交易策略,引起了这些公司的关注,其原因不外乎这些策略风险小,所需资金不多,投入产出比较合算。

市场监管政策的改革松绑,以及计算机、通讯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下,高频交易在美国资本市场迅速开花结果,从股票市场延伸到了期货、期权、外汇、债券等多样化市场;而高频交易也开枝散叶,从美国市场拓展到了欧洲、亚洲乃至全球市场。

高频交易唯快不破

《拳经》有云: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对于高频交易,唯快不破的道理同样适用。

“在现如今的高频交易时代,速度本身就是一种策略。”南华期货研究所量化金融部总监谈效俊告诉记者,与国内市场有所不同,在美国市场中,如果投资者执行一个交易计划,通过经纪商从下单执行最终完成交易,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中小散户来说可能是几分钟时间甚至更长。而对高频交易者来说,市场中同一交易标的买卖价差仅在毫厘之间,而且又是转瞬即逝,这就要求整个交易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越少越好。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高频交易机构惯常做法是:从市场上获取即时交易信息,并据此判断股票价格可能发生的变化。随后他们会高速进行买卖操作,并在极短时间内平仓了结。尽管每次操作获利微薄,但由于交易次数极其巨大,微利依然能够迅速积少成多。

以今年2月准备上市的高频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为例,在其向SEC提交的IPO申请中,公司的财务报告显示, 2013年公司利润为1.82亿美元。正是依靠薄利多交易的老办法,该公司在过往的1238个交易日内,只有一天出现过亏损。

“当市场中类似的交易策略越来越多,其逻辑、算法同质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到最后,拼成本、拼速度成了这些策略盈利的关键点。”柳峰说,而为了抢单,目前海外市场中高频交易周期单位大幅提升,已经开始从毫秒(即千分之一秒)级向微秒(即百万分之一秒)转化,甚至还在探索向纳秒级(10亿分之一秒)的交易演进。而为了千方百计地提升交易速度,方法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电脑内的加速,依靠的是超强的软硬件配置;另一种就是电脑外的加速,而这又主要是取决于交易信息的网络传输速度。

而为了追求更高的信息传输速度,一些高频交易机构更是上天入地在所不惜。

同样是在《快闪小子》一书中,迈克尔·刘易斯开篇就讲述了Spread Networks隧道的故事。为了满足高频交易机构的需求,网络服务商Spread Networks斥资超过3亿美元,耗时超过两年多时间,在芝加哥期货市场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之间铺设了一条1300公里的光纤线路,而其目的只是为了将两地交易信息的传输时间的缩减3毫秒(千分之3秒)。而出于同样的目的,美国一家网络服务商也投资3亿多美元,铺设了一条总长6021公里将纽约和伦敦市场连接起来的跨大西洋高速光缆,而这将为高频交易商节省不到6毫秒时间。

在越来越趋近于光纤传输的物理极限之时,一些人又将目光投向了微波传输。据报道,尽管光纤在短距离内能够提供足够的高速度,但随着路程每增加100公里,就会造成大约8微秒的延迟。而利用电磁波原理的微波塔技术,其传输速度比光纤的近光速还要快,在长距离传输上超过光纤的两倍。

而这一近乎疯狂的速度之争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动。

假设,现在有一支股票在纽交所进行交易,其价格变动的同时,对应在芝加哥市场中的期货合约价格也将发生变化。尽管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只是敲击键盘一眨眼的功夫。而高频交易者看来,这一股票的期现货价格联动信息需7微秒或更长的时间才能从纽约到达芝加哥。如果能以更快地获知此消息,光速般运行的高频交易设备就可以利用“延迟套利”来获利。据市场研究机构TABB 集团的数据估计,每年仅利用延迟套利策略,高频交易商获得的利润将近210 亿美元。这也是为什么高频交易机构如此热衷于花费巨资来追求更快信息传递手段的原因。

然而,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实现了“快”就必然要付出代价。

“快”很贵。前文提到的那条纽约直通芝加哥间的光纤,高频交易机构要想获得线路服务,其每月需要支付30万美元的租用费。同样是为了提升交易系统与交易所系统主机间的低延时信息传输能力,高频交易机构会选择交易所内系统附近部署交易服务器,例如在BATS内两台服务器的机位租金是每月3000美元。

同时,“快”很容易出错,而且一旦出错就“覆水难收”。

2010年5月初,纽约道琼斯指数瞬间出现接近10%的“闪电暴跌”(Flash Crash)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其事后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市场大幅异动与相关机构的高频交易有着直接关联。此后,高频交易引发的市场大幅动荡屡见不鲜。2012年8月,身为纽交所主要做市商的骑士资本集团(Knight Capital)发生交易系统故障,不到45分钟的时间内就损失超过4亿美元,公司几乎破产而随后被对手所收购。同样是在2012年初,由于电子交易系统故障,美第三大交易所电子运营商BATS新股发行仅900毫秒就闪电式崩盘,结果导致其IPO胎死腹中。随后,2013年,包括光大“8.16”事件、纳斯达克系统故障、高盛期权交易系统故障等事件接连发生,都或多或少地与高频交易有关,并都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和不良的市场影响。

跟其他的交易方式相比,高频交易有一个非常显著特点就是‘赢者通吃’,在这样的比拼过程中,速度的绝对优势并不重要,相对优势才更重要。

激烈而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快”成了高频交易机构盈利的唯一方法。而要在高频交易领域生存下去,置身之中的机构又要不停地投入巨大的人财物参与到这场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中。而市场竞争选择的结果便是,高频交易领域成了寡头林立的市场,行业壁垒和准入门槛非常高。目前海外市场中,高频交易的主要参与者不外乎有,如Getco、Citadel等大型高频做市商,如Renaissance Technologies(文艺复兴基金)、SAC GlobalAdvisor等大型对冲基金,以及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为首的大投行等。

高频交易在中国

高频交易自兴起到现在的时间不过20年,但其在世界内的扩散速度却非常迅速。在国内,高频交易颇受金融行业机构的关注。

一般来说,实施高频交易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条件:一是快速开平仓,二是市场具有足够的波动性使其价格差可以覆盖交易成本。对于国内股票市场来说,由于T+1交易制度的限制, 多数投资者更多关注中长线投资机会,对日内交易几乎没有涉及,高频交易自然也是关注不多。不过,随着具备一级市场申赎、信用交易等方式直接或变相的实现T+0交易的ETF和融资融券标等创新产品的推出,高频交易也正逐步被一些机构运用到这些产品的交易中去。

国内高频交易的主战场还是在期货市场。

“国内期货市场高频交易的发展有两个历史性时点:一是股指期货的上市,另一个就是上期综合交易平台(CTP)的推出。”回顾国内期货高频交易发展历程,谈效俊这样向记者表示。尽管股指期货上市之前,国内商品期货市场中也可以做高频交易,但其发展和影响力都比较有限。而在股指期货上市后,国内期货高频交易才有了显著进展。

据了解,股指期货上市后,股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间的套利交易逐渐兴盛。一些机构在进行股指期现套利时,由于需要构建现货头寸,如何降低建仓成本成为其关注的重点问题。要么购买ETF组合配置,要么自建拟合一篮子股票。而这其中,利用高频交易策略就可以将大宗交易细分为很多小笔交易,通过减小价差而降低交易成本。“股指期货的报价延迟和交易手续费的显著降低,在降低市场冲击成本的同时,也使得股指期货为高频交易提供较为理想的交易品种。”

“随着上期综合交易平台(CTP)的出现,国内期货高频交易的技术基础也日渐成型。”谈效俊表示,CTP平台作为一个综合性期货交易、结算系统解决方案,其最大特点是提供了开放的API接口,这就给机构或者个人投资者自主开发交易程序并直接接入交易后台提供了通畅渠道。对于高频交易者来说,这种类似于海外市场中的直接市场接入(DMA)技术,对于交易速度的提升很有意义。

由此开始,国内期货市场对交易速度重视程度与日俱增。“CTP平台刚出现的时候,用的人并不多,当时一个交易委托单的往返时间(RTT)达到15毫秒已经非常先进了。”谈效俊说,当时市场中对速度竞争关注不多,但是到了现在如果还停留在这一水平,肯定会被业界嗤之以鼻了。如今再配合交易所的托管机房服务,交易通道速度达到1微秒甚至亚毫秒的水平都不成问题。“几年之间,国内期货行业中的速度比拼已经上了一个量级。”

市场的提速需求也在推动系统供应商间的竞争。据了解,目前国内除了CTP之外,恒生、金仕达、易盛、飞马、飞创等系统供应商也都开发出相应系统,满足客户对交易速度等方面的要求。而对期货投资者而言,不同期货公司之间交易系统速度的快慢和稳定性也正在成为其选择的一项重要指标。

不过,相对于海外市场中高频交易的大出风头,国内期货市场中高频交易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市场人士认为,这其中既有交易所对于单日报撤单最大次数等制度约束,限制了国内期货高频交易的发挥空间;同时,国内期货交易系统的速度和信息量比较有限,无法掌握市场微观情况也不利于高频交易的运用;此外,还有国内期货市场中交易价格形式比较简单,也使得相关高频交易策略的效果打了折扣。

“尽管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随着期货新品种、创新业务的增多,特别是期权的推出,高频交易在国内期货市场的运用范围会进一步扩大。不一定都要按照海外的经验来走,国内高频交易的发展会逐步摸索出自己的道路来。”柳峰表示。

没有终点的争论

《快闪小子》自面世迄今已一月有余,期间引发的论争不计其数。而在盘点各方观点时,可以明显看到此次论战的焦点主要集中于高频交易者是否利用了自身优势,影响甚至操纵市场进而获得不当利益。同时,由于自身量大速度快的特点,高频交易在技术层面上存在系统崩溃的风险,如何防范高频交易系统故障时对市场的冲击也成为热点话题。

“这次高频交易受到很多市场非议,可能是与被诟病最多‘闪电下单’(Flash Order)有关。”谈效俊认为,这种高频交易模式的原理很简单,以往美国一些证券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等为了获得交易手续费或推高成交量,便向高频交易员兜售提前获知其他投资者交易挂单信息,借助这一信息优势并辅之以高速运算能力,高频交易者就比普通投资先于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进行股票交易,进而获得暴利。“这一模式有内幕交易嫌疑,2009年时就被SEC令行禁止。”谈效俊说,这种模式并不是当今高频交易的主流交易策略,而比较主流的交易策略则是跨市场套利、做市商策略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提供丰沛的市场流动性、成交价格的连续性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等好处外,高频交易中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以速度为王模型策略为王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市场中其他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市场的公平性受到威胁。同时,高频交易中“止损指令”等的使用加剧了市场异动情况下市场剧烈波动风险,例如在2010年的“闪电崩盘”中,极端市场条件下高频交易止损指令被触发引发“断崖式”暴跌,进而形成了“技术性黑天鹅事件”的全市场系统性风险。

“从其演进历程来看,高频交易是交易电子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柳峰认为,从最初的小单成交系统(SOES Trading)、日内交易(Day Trading)到直连市场交易 (Direct Market Access,DMA)技术被机构应用,再到算法交易、程序化交易以及现在盛行的高频交易(HFT),交易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与当时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这也是交易成本下降、市场效率逐步提升的过程。在现今的技术条件下,在资本逐利天性的驱动下,高频交易一定也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对于高频交易在一定程度的上带来的市场公平性问题时,柳峰则表示,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竞争的环境中持续前进,期间必然也会涉及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协调问题。但这也正如19世纪时罗斯·柴尔德利用信鸽早于他人获得滑铁卢战役胜利的消息而大发横财,后来市场交易信息通过报纸、电报、电话等途径传输的升级演进,新技术的使用推广而带来的优势,都是逐渐从小部分群体逐步拓展至普通公众。同样对于高频交易来说,在市场效率提升的前提下,技术优势的利用也是从相对公平逐步过渡到一般公平。

不过,也许是意识到抑制高频交易副作用的必要性,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各国监管当局已经开始有所行动。《快闪小子》出版后,美国司法部、SEC以及纽约总检察官各方相继宣布对相关高频交易机构展开调查。而在更早的2009年,SEC就颁布禁令,禁止高频交易机构使用“闪电下单”指令。在2010年的那次美国股市闪电暴跌之后,美国监管机构更是加强了对高频交易的管控力度。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边,欧洲方面则早有行动,今年年初欧洲议会和欧盟28个成员国同意一系列旨在限制商品期货衍生品和高频交易的新规定,以增进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纳税人利益。而在2013年时,意大利便对高频交易征收额外税的举措,德国政府也在2013年通过新的《高频交易法》,标志着程序化、高频交易正式被列入了政府监管范围。

目前由于国内证券市场交易机制缺陷,高频交易在股票市场中的运用范围有限。即便是在交易机制完善的期货市场,由于交易所设定每日一定报撤单数目,对国内期货市场高频交易也形成了间接限制。而从监管层的表态来看,其对在国内市场引入高频交易相当谨慎。2012年,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就公开表示,高频交易在技术上可以提高市场效率,但会使市场偏离价值投资的理念,中国股市不宜引入高频交易。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也表示,由于交易成本较高,中国开展高频交易的条件还不太具备。

而对于由高频交易系统故障引发的风险事件,业内人士普遍认高频交易的风控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谈效俊就表示,从事后调查结果看,近年来几起高频交易引发的市场风险事件多数都是犯下比较低级的错误。例如,在Knight Capital的案例中,由于操作人员疏忽,将本应去除的交易系统模拟程序模块,阴错阳差地留在正式交易系统中,最终酿成巨亏。而从光大“8.16”事件的调查结果来看,交易系统中相关模块未经充分测试,偶发的系统Bug(漏洞),给整个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对于高频交易的风控,关键点是要在软件测试、系统操作流程和实时监控等重要环节做好万全准备,制定严格的规程守则,防止在细微末节犯下低级错误酿成大祸。”谈效俊说。

“风险控制无疑是高频交易中最重要的环节。”柳峰这样告诉记者,但应同时看到,风险控制又与高频交易中追求速度的目标相矛盾。如何妥善解决好这两者间的关系,将是对高频交易者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彩蛋:高频交易如何拥抱监管!

在监管对系统风险愈加重视的背景下,飞鼠科技特别推出针对高频交易专有的管控系统,满足期货公司对于高频交易投资者的监管要求。

程序化交易管控系统主要满足两个层面的任务。一是从满足监管合规要求的层面,监控要从报备,行为识别,控制管理,数据统计及呈送申报的整个流程,满足监管层面整体把握市场程序化交易特点、比重、分布,辅助实现市场管理及细化调控手段。

另一个层面,管控系统需提供会员内部程序化交易的管理,及时控制风险,辅助业务经营开展,从开户、风控、技术、结算环节着手进行常态化日间作业。

管控系统可以对多个平台的程序化交易行为进行监控、识别和干预,实现多平台的程序化交易风险管理,并对高频交易、算法交易进行重点实时监视。管控系统针对飞鼠交易平台,已经能够实现事前控制,对于主席及其他平台系统也做到了事中监视和事后处理,并依据客户选择应用的交易平台作区分界定。

版权声明:和讯期货除发布期货市场行情评述、行业要点解读等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若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个人微信号coraxie联系删除。

高频交易:开启疯狂逐利模式 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高频交易:开启疯狂逐利模式 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