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理财保险 > 唐“元和中兴”中最被低估的大臣-中兴事件始末

唐“元和中兴”中最被低估的大臣-中兴事件始末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日期:

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最新资讯《唐“元和中兴”中最被低估的大臣-中兴事件始末》主要内容是中兴事件始末,唐代大运河沿岸开封的繁荣景象韩弘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至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年担任宣武军节度使,成为这一地区的军政长官,长达二十一年,他的所作所为深深影响了中唐政局。,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宣武军初设于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管辖汴(今河南省开封)、宋(今河南省商丘)、亳(今安徽省亳州)、颍(今安徽省阜阳)四州之地,处于全国交通和漕运的枢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唐“元和中兴”中最被低估的大臣

唐代大运河沿岸开封的繁荣景象

韩弘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至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年担任宣武军节度使,成为这一地区的军政长官,长达二十一年,他的所作所为深深影响了中唐政局。

《旧唐书》卷156《韩弘传》对韩弘的评价多贬义和批评,文曰:“韩(弘)、王(王智兴)二帅,乘险蹈利,犯上无君,豺狼噬人,鸺鹠幸夜,爵禄过当,其可已乎?谓之功臣,恐多惭色。赞曰:于(頔)子清狂,轻犯彝章。韩(弘)虐王(智兴)剽,专恣一方。元和赫斯,挥剑披攘。择肉之伦,爪距摧藏。”

《旧唐书》把韩弘和于頔、王智兴列为一卷,实为不妥。于頔慢上陵下,有割据汉南之志。而王智兴逐朝廷所任武宁节度使崔群后自任武宁军节度使,“掠盐铁院缗币及汴路进奉物,商旅赀货,率十取七八,逐濠州刺史侯弘度。”朝廷力不能治,其跋扈和蔑视朝廷之状可见一斑。因此,说于頔、王智兴 “犯上无君” 、“爵禄过当”“谓之功臣,恐多惭色” 是可以的,而韩弘在唐宪宗讨伐叛镇的过程中,却立下了很大的战功,并且识大体、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是为“元和中兴”做出巨大历史贡献的一名重要历史人物。

唐后期藩镇林立, 北方的魏博、成德、卢龙及淄青、淮西诸藩镇都有明显的叛乱举动, 割据地方的节度使“喜则连衡而叛上, 怒则以力而相并”,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宣武军处在山东与东都洛阳之间, 除了保障漕运通畅的任务外,明显还具有“王室屏藩”的战略地位。韩弘深知这一点,他上任后坚决站在中央一边,向叛镇宣战,为平定淮西吴元济及淄青李师道的叛乱奠定了基础。

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忠武节度使曲环病死,割据淮西的吴少诚与前任宣武军节度使刘全谅合谋袭取陈、许二州。韩弘上任时,淮西使者仍在馆驿中。韩弘为表示忠于朝廷,“弘悉驱出斩之。选卒三千。会诸军击少诚于许下。少诚由是失势”。韩弘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不与割据诸侯沆瀣一气, 能够以国家大局为重的态度,改变了原来节度使刘全谅与吴少诚连谋割据的淮西政策,这对吴少诚的打击非常大,也增强了以后唐宪宗平定淮西的信心。

唐“元和中兴”中最被低估的大臣

宪宗元和七年(812年),韩弘再一次抵制了淄青李师道的利诱,《资治通鉴》卷239对此有所记载:李师道使人谓宣武节度使韩弘曰:“我世与田氏约相保援,今(田)兴非其族,又首变两河事,亦公之所恶也!我将与成德合军讨之!”弘曰:“我不知利害,知奉诏行事耳。若兵北渡河,我则以兵东取曹州!”李师道惧怕韩弘的军队袭其后,不敢有所动作。

顺宗永贞元年(805年)韩弘还严厉打击叛镇之间的走私行为。《资治通鉴》卷236载:“吴少诚以牛皮鞋材遗师古,师古以盐资少诚,潜过宣武界,事觉,弘皆留,输之库,曰:‘此于法不得以私相馈。’师古等皆惮之。”此后韩弘还多次打击淮西和淄青之间的走私行为。韩弘长期忠于朝廷,可是他却遭到朝廷猜忌,在平定淮西这样重要的大事中,朝廷对实力雄厚的宣武军不加重用,却诏严绶为申、光、蔡等州招抚使,讨伐淮西,结果大败而归。最后朝廷才任命韩弘为都统,但对其还是不放心,韩弘有都统之名而无其实,即使是这样,韩弘也没有阻挠对淮西用兵。《资治通鉴》卷239胡三省评价说:“按弘承宣武积乱之后,镇定一方,居强寇之间,威望甚著。若有异志,与诸镇连横跋扈,如反掌耳。然观其始末,未曾失臣节。”这话说得很对。

其实结合当时平淮西之役的背景和宣武军的重要战略地位就能看出韩弘在平定淮西战争中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对这一点曾在宣武军幕府任过职的韩愈是最了解的,韩愈在《平淮西碑》中无一字之贬,称颂韩弘“责战益急”,甚至在后来所写的诗中把他与宰相裴度并列,并称为“两府元臣”。显然韩愈从战略上认识到了宣武军地处“水陆要冲”,为“王室藩屏”,宣武军为朝廷所有,不仅可以“扼制淮夷,保障楚甸”,还可以隔断两河,以备恒郓。若宣武军失控,则平卢、成德将与淮西连成一片。如此,则徐州失去屏障,中央王朝对东南地区也必将失控。宣武“当两河冲要”、“处强寇之间”的形势足以显示对用兵淮西中的重要作用。

在淮西战争之初,朝廷虑韩弘有异志,授以都统之职加以笼络。韩弘虽有都统之名,但没有任何实权。即使这样,他还是派儿子韩公武领兵三千归属将军李光颜账下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韩公武、李光颜吸引了淮西叛军主力,李塑雪夜入蔡州,打入吴元济的老巢,叛乱最终被平定。

唐“元和中兴”中最被低估的大臣

当韩愈以行营司马的身份随裴度赴淮西行营时,就曾提出了“请先乘遽至汴说韩弘,使协力”的主张,得到了裴度的赞同。皇甫湜在为韩愈撰写的墓志铭中称:“先生以右庶子兼御史中丞、行军司马,宰相军出潼关,请先乘遽至汴,感说都统,师乘遂和,卒擒元济。”在《韩愈神道碑》中也有“出关趋汴,说都统宏,宏悦用命。”的记载。韩愈在《送张侍郎》一诗中称:“司徒东镇驰书谒,丞相西来走马迎。两府元臣今转密,一方逋寇不难平。”显然,在韩愈眼中,促成韩弘与朝廷的合作,对于淮西的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淮西吴元济被平定后,韩弘觐见皇帝,朝廷看到韩弘没有反叛中央的意图,不再对其猜忌,转为信任和尊宠。“元济平,以功加(韩弘)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帝崩,摄冢宰。俄出为河中节度使。以病请还,复拜司徒、中书令。”韩弘被册拜为司徒、中书令,应该是朝廷真实意图的表达,也是对韩弘的极大褒奖。

韩弘和中央的关系的和谐与否主要取决于唐中央政府的处置是否得当。《新唐书》卷167《皇甫镈传》中裴度说:“天下安否系朝廷,朝廷轻重在辅相。今承宗削地,程权赴阙,韩弘舆疾讨贼,非力能制之,顾朝廷处置能服其心也。”

《新唐书》卷158《韩弘传》赞曰:“(韦)皋、(张)建封、(韩)弘本诸生,(严)震兴田亩间,未有以异人,及投隙龙骧,皆为国梁楹,光奋一时。使不遭遇,与庸夫汩汩并胔而腐可也。皋、弘虽阴慝,卒能以诚言自解,长没天年,宜哉!”

《新唐书》把韩弘和韦皋、张建封、严震放在一起列为一卷,表明作者肯定韩弘在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历史功绩。韦皋在治理蜀地、防御吐蕃、南诏等方面立有大功。张建封“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张建封还在防御淮西李希烈和淄青李纳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多次受到朝廷嘉奖。严震“好兴利除害。建中中,……治行为山南第一。”在朱泚之乱中,严震多次保护危难中的德宗,使之转危为安。韩弘和韦皋、张建封、严震放在一起列传,可谓比较恰当。

韩弘的舅舅刘玄佐曾任宣武军节度使,后来韩弘以司徒、中书令之衔出任河中节度使时,其弟韩充任义成节度使,其子韩公武亦曾任鄜坊节度使。韩氏父子兄弟,都掌有节帅之权,作为人臣的荣耀,在当时无人能比。

唐“元和中兴”中最被低估的大臣

韩弘之子韩公武

至于韩弘一生行事,识大体,顾大局。说他是唐代中后期的元老“股肱心膂之臣”,当是符合于实际情况。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